查看原文
其他

除了资本,体育产业更需要匠人精神

生态圈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1-05-10



三天前,事毕晚归,打开手机叫车,生活一如往常。


司机颇为客气,车上温暖舒适,瘫倒在后座,听着车里不算聒噪的音乐,母亲的电话来了,“喂”字刚说出口,音乐应声而小逐渐消失,车到终点,道声慢走,旅途短暂,却倍感温馨。


将平凡的生活做到极致,这位不具名的司机师傅便是我们生活中的匠人,许许多多的他们遍及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,在《工艺之道》一书中,我看过这么一段话——‍不为凡庸所同化的大众,是积极并值得肯定的,他们应是这样一群人。


“当然,说到我心底里的想法,那我告诉你,我还是惦记着我的篮球。”


张卫平老师、解说员詹俊,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打磨着自己,于是成就了事业,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,国产品牌中的李宁,也曾代表着中国运动产品的品质,说到运动产品,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当年李宗盛为New Balance做的代言。


“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,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”


体育产业,本身就是容易出现匠人的一行。


做自媒体后,我们见过很多人,有投资人,有媒体人,有企业家,有职业经理人,有青训俱乐部管理者,对于整个大产业来看,他们的执着有时是孤独的。


在体育产业里几十年如一日,做着并不被人们看好或认可的事,这种人有,而且很多。


珂缔缘青训的李太镇靠着卖拖鞋、甚至卖房,去抵消运营俱乐部带来的支出,每年为中国输送仅次于恒大的青训资源;乐视体育风光无限,他们的CEO雷振剑却是U系列篮球的簇拥,在网络并不发达的时期便经常去FIBA官网扒稀缺的篮球数据看,如获至宝,即便是今天,他的微博社群也只有两个,一个是乐视体育,另一个便是中国青年篮球联赛……


“可能不为了什么,就是喜欢吧。”——李太镇对珂缔缘和中国足球的感情,纯粹而炽热。


刚刚过去的2015,被称为是体育产业的元年,资本如潮汹涌的背后,其逻辑是政策红利和潜在需求阶层的崛起,但我们却不得不艰难地承认,这个行业开始缺少匠人,缺少匠心。


互联网、资本大热,带来的是膨胀与浮躁,无数体育创客在咖啡馆、孵化器畅想着下一个伟业,两个月前,我们也雄心勃勃地准备出一期体育APP特刊,下载、安装然后评测,却发现许多早已停更。


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说体育产业,有人才有灯?为什么我们打造生态圈体育人的栏目,记录那些深耕体育的普通从业者?如今的体育产业虽然高灯下亮,但日会蚀,月会缺,等到政策红利离开的那一天,谁能保证2001年申奥成功、2008北京奥运后体育产业的一片哀鸿遍野,不会再度重现?


有人才有灯,体育产业终究是属于每个人的。


目前,体育产业还不是一个容易赚钱的行业。在我们的数据调查中,44%的体育专业学生因为回报率低而离开了他们向往的行业。看着各省蜂拥而起的体育产业指标,我们心中产生的是浓浓的担忧,膨胀的泡沫背后,愿意在这个行业里,做一个匠人,这样的人太少了。


三十多年前,北京体育大学老院长徐英超在退休后,八十高龄,独自骑着单车探访全北京二十多所高中小学,获取学生的体质情况,最终著书《体育统计方法》,奠定了全国体质、体育统计学的基础。


我们的行业,太缺少这样的体育匠人。



对于每一个体育产业的从业者,不论你是精心研学的体育教师,或是体育学子;还是职业俱乐部的普通员工,为球员制定训练计划,为球队准备新闻发布会;或是一个社区指导员,还是进入互联网体育公司,或者正在创业……你所站立的地方,便是我国的体育产业,每一个体育从业者,每一个屏幕前的你,最终构成了整个体育产业的模样。


这个行业不仅有资本的纵横捭阖,更需要每一个从业者秉承着一颗匠心,把自己的一方田亩细心浇灌,将事情做到极致,真的让更多人去爱上体育,抛却情怀很现实地说,体育始终是一种习惯,只有产生了习惯才能去消费,才能创造产值,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逻辑了。


还记得麦兜的话吗,不是叮的一声一些东西变成另外一些东西才是奇妙的,那个走得很慢很慢,慢得不像话的,但肯定一定在走的钟,就已经很奇妙了。


一个普通体育老师镜头下的学生,还原了体育的最初模样


还记得开篇提到的那个司机吗?他不过是众多拼车司机师傅的一员,却让我第一次正视了这个行业,拼车不会被僵硬的钓鱼政策击垮,正是因为有这些尊重行业的师傅们存在,我们才愿意改变出行的习惯。


那些让体育产业这个“钟”始终摆动的人,便是这个行业中的匠人,他们是基层体育从业者,是运动员,是体育教师……不论资本乱战群雄割据有多激烈,一个又一个的他们汇聚成了这个行业的灵魂,带着体育产业腾飞的,也只能是他们。




责任编辑:Camel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